2022年2月22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由新华社受权发布。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。

文件全文共8个部分,包括: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、坚持和加强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全面领导。

文件指出,当前,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,世界经济复苏脆弱,气候变化挑战突出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。党中央认为,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,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,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,稳住农业基本盘、做好“三农”工作,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确保农业稳产增产、农民稳步增收、农村稳定安宁。

文件提出,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,突出年度性任务、针对性举措、实效性导向,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,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重点工作。

2021年12月16日,农民日报官方平台曾发布《重视并发挥新易货贸易在农村流通中的积极作用——关于涉农型易货贸易的调研报告》。调研组组长为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主席、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、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。报告认为,新型易货贸易有需求、有潜力、有生命力,是畅通农产品流通,促进农村消费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,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。

报告指出,农业由于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,阶段性、季节性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是普遍的常态。仅靠货币贸易往往难以满足生产力不断提升后农产品交换的需求。新易货实质是用易货额流通,来弥补后备流通不足,从而部分解决阶段性、季节性的物资滞销和积压,促进供需双方、生产和消费双方的流通。新易货贸易在国际通货膨胀压力大的情况下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通货膨胀风险和负面影响。新易货贸易是去中间化的贸易,可以增加生产方收入,减少消费方负担。新易货贸易是对货币贸易的补充,增加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。

打赢脱贫攻坚战后,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,道路村村通、网络村村通、物流村村通、物联网、5G、区块链、数字经济、数字货币等科技创新、智能创新,为新乡村易货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各种新乡村易货模式不断出现,新乡村易货一些企业如雨后春笋,新乡村易货业态发展迅猛。在实践中解决了农产品滞销、停销的社会难题;探索出了农用产品非现金购买的新渠道;创新了乡村居民生活用品不用现金购买的新模式。

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,都是关于加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。中央把农业作为每年工作的开头篇,搞好农业,振兴农业,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举措。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,易货贸易将发挥积极作用,助推乡村经济取得新进展,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。

(整理新华社、农民日报相关内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