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涛:千政策、万政策 开展“数字化业务”才是好对策

来源:中国商联易货分会 发布时间:2022-05-18

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面对常态化疫情的冲击,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等问题再次凸显。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?近日,商务部特聘专家、中国商业联合会易货贸易分会名誉会长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、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应邀参加“小微企业融资难如何破局”研讨会,围绕常态化疫情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发言。

洪涛教授认为,千政策万政策,不开展业务等于零政策,鼓励企业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“动起来”。他还特别指出,数字易货是一种新的模式创新。应通过易货贸易将产品搞活、企业搞活,使闲置资源发挥作用。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易货贸易新业态发展,使易货贸易能够开展大量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。

千政策、万政策 开展"数字化业务"才是好对策
洪 涛

5月13日,我应邀参加“看懂小程序”组织的“小微企业融资难如何破局”研讨会,并讲了几个问题,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,我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,以飨读者。

自2019年至今,新冠疫情已经三年多了,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,在取得抗疫巨大成绩的同时,中国在向高水平市场经济转型、向高质量经济转型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,特别是在上海疫情爆发以后,暴露出一些问题。所以今天我想讲六个问题。

一、新冠疫情“常态化”背景

从国内外情况来看,新冠疫情的“常态化”可能是会长期下去,那种希望能够回到2019年是不现实的。当前国外的疫情还比较猖獗,全球疫情确诊超过5亿人,死亡超过628万人,其中美国死亡超过100万人。现在朝鲜又出现了1例奥密克戎变异病毒,出现超过35万的发热病例,我国现在出现“多点爆发”的情形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应该要正确的做出一些判断。新冠疫情“常态化”将是一个发展趋势,今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来开会,实际上就是“常态化”背景下的一种模式创新。

二、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

近两年来,我国出台了许多应对疫情负面影响的政策:一是与金融相关政策,如减税、降费、缓税、退税、免税等多种税收政策。二是与金融直接相关政策,如小额融资、农业保险。从税收来看,2020年、2021年我国税收占GDP比重分别是15.2%、15.1%,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,多项税收政策给企业带来很多的空间,能够促进企业发展。从2020-2021国家相继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,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了2.6万亿。

2022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主要有继续了这种多项的税收政策:一是退税减税规模是达到历史最高,达到2.5万亿,第二聚焦制造业、小微企业,制造业等六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,中小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、受惠也达到亿万亿元的规模。三是增值税的留抵退税,通过提前退还尚未抵扣的税款,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.5万亿元。四是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,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,这种转移支付也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流。

今年1-4月我国财政政策落实已为企业减税费和增加现金流超1.6万亿元。2022年5月9日,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《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》,主要有10项政策,其中专门提到了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.6万亿元。

三、加快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

当前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政策,包括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、税收政策、融资政策,甚至政府发放现金促进消费,但是为什么效果并不显著。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离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市场经济、数字化转型还有距离。目前我国是数字经济大国,仅次于美国,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0%左右,但是,从目前情况来看,还是存在很多问题。

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。新冠疫情以来“四无业务”创新发展,如无接触交易、无接触物配、无接触支付、无接触服务。各种数字展会、数字金融等等都是在不断发展。在疫情常态化和数字转型的“双重”背景下,一些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方式不断涌现。最近我发布《2022中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报告》里有很多的业务亮点,比如说像各类网络零售、社区团购、外卖电商、生鲜电商、预制菜电商、直播电商,还有新易货(数字易货),这些业务都和这个小微企业相关联,而且现在十分活跃的。

这些活跃的亮点对我们来讲,就是我们努力方向和发展重点。比如像数字易货,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,许多业务环节和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库存,大量的坏账,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字易货贸易去解债,通过数字易货贸易来盘活现在的库存1/3。

数字易货是一种新的模式创新。针对生产环境中的大量的库存,可以进行产品易货,针对流动环节中存在的大量的商品库存,可以进行商品易货,还有大量的服务可以进行易货,广告、酒店、餐饮、旅游、休闲、娱乐、培训等等,还有大量的资产出现了闲置,比如像土地、厂房、房地产等等,还有大量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可以进行易货,这样,我们把这些资源通过易货,使其可以发挥作用。

还有供应链金融,可以和现在的一些新的模式结合起来,现在供应链金融是“以点带链”的供应链金融的1.0、“从链到网”的供应链金融2.0,现在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大的发展的空间,相对较高级的“依网扩圈”的供应链金融3.0、“万物互联”的供应链金融的4.0相对不足。

四、呼吁保护中小型主体利益

一方面要呼吁政府要保护中小微型主体利益,二是金融业要适应疫情常态化探索金融创新,三是实际经济部门也要加快业务模式创新,探索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能够运营的业务模式。

我认为,“千政策万政策,不开展业务等于零政策”,那么多的产业政策、税收政策、金融政策,但是,最后大家没有业务做,或者不会用数字技术做业务,政策效应就是等于零。当前老百姓对存在的问题说:“你补贴再多,不如给我一个业务,让我开张”。因此:

一方面,我们要提高保护市场主体意识,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,保护市场主体有利于保障民生,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发展,有利于尊重广大服务业的劳动者,有利于尊重其社会地位、经济地位、生活地位。

另一方面,政府要创造好的条件,金融部门要创新模式,中小微型企业要适应这种“常态化”变化。都像春夏秋冬一样的,这个季节变化了,那么我要多穿点衣服,或者少穿点衣服,那么到现在“疫情常态化”了,我们应更多的采用一些数字工具,开展更多的非接触性业务,这样问题不解决了吗?“一刀切”对国民经济发展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,金融部门也是这样的。

五、要解决金融部门与小微企业两张皮的问题

现在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张皮:一是准确把握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焦点。二是解决金融部门大量的资金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融资的盲点。归根结蒂,还是数字化转型这个最重要的问题。

为什么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重要问题?现在实体经济的一些中小微企业还没有转过来,金融部门也没有转过来。比如,在稍稍一封控后,疫情常态化背景下,甚至出现金融部门不能够进行结算问题。还有政府不能够利用数字化精准管理,很多企业就不能开业了。

怎么去有效的提供现代融资,除了政策性的融资以外,还要充分利用一些技术型工具,精准的去把握,比如易货解债,通过一些平台,比如说现在除了美元结算平台SWIFT外,还有一些其他的结算平台,人民币的结算平台CIPS结算体系,欧洲的INSTEX结算体系,SPFS结算体系等,充分地发挥多种结算体系的作用,有利中国贸易的广泛性,减少金融系统性风险。

六、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易货贸易新业态发展

使易货贸易能够开展大量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,开展蔬果换石油、大米换高铁、土豆换石油、小商品换大飞机、石油换食品、大米换石油、棉机换棉花、石油换大米等,解决库存积压问题,开展多品种易货贸易,这些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。

近年来,我国现代易货贸易发展很快。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国际易货贸易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,达到11245.09亿元,国内易货贸易也发展很好。现在易货贸易有较大的功能,银行能够为易货贸易提供相应的专业性的服务。俄乌冲突后,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俄罗斯剔出SWIFT美元结算平台,对中国而言,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,除了中国结算体系发展机遇外,还包括人民币走入世界。

国内对易货解债也需要银行来做这方面的业务呢,现在一些企业是这样做的,将实物企业的产品变成交易卡,集中在易货贸易中心,多个企业、众多的产品集中在易货贸易中心或者交易平台,从而通过易货贸易将产品搞活、企业搞活。餐饮易货、酒店易货、服务易货,以后我们在易货贸易中心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餐饮、游行、观光、娱乐的服务。